在ESCP家庭友好空间项目十周年之际,我们采访了郝梦晨,了解她参加该项目十年来的成长经历——这个最初为解决托育问题而设的项目,很快就变成了她的第二个家。
13岁的郝梦晨,来自重庆市合川区,回顾了自己十年来在ESCP家庭友好空间(又称“快乐暑假”)度过的每一个夏天。郝梦晨天性大胆、自信、好奇,她的经历展示了这个项目不仅培养了个人成长,也让家庭关系更加紧密。
在ESCP十周年之际,我们采访了郝梦晨,听她分享自己对该项目的看法——这个最初为解决员工托育问题而设的项目,很快就变成了她的第二个家。
郝梦晨四岁时,第一次参加由雇主资助的托育项目——家庭友好空间。
当时,她的母亲刚生下妹妹,母亲上班时妹妹由外婆照看。由于托育资源有限,且不想给母亲增加负担,郝梦晨的母亲决定带她一起去广东的工厂(距离重庆家约14小时车程),因为听说工厂新推出了由雇主资助的托育项目。
工厂的家庭友好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学习和游戏环境,同时也让家长能够安心工作。对郝梦晨来说,这个空间很快成为了学习和社交的重要场所。
她回忆说,第一天来到家庭友好空间时,“既兴奋又好奇,还有一点紧张”,但很快,这里就成为了她生活的重要一部分。
对郝梦晨来说,家庭友好空间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她与父母的关系。该项目有意在课程中融入亲子活动,这些共同体验为家庭成员之间创造了宝贵的互动机会,而在日常繁忙的生活中难以实现。
郝梦晨表示:“家庭友好空间真的增加了我与父母相处的时间,也让我们的家庭关系更加紧密。”
家庭活动,如餐厅参观和创意工作坊,也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轻松的互动环境,使家庭友好空间真正成为家庭生活的延伸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时光加深了她对父母的信任和亲密感。
除了家庭联系,家庭友好空间也为郝梦晨提供了个人成长的机会。她培养了对绘画的兴趣,喜欢手工等创意活动。主持仪式的经历帮助她锻炼了公共演讲能力,现在她还教妹妹如何主持。
她还结交了长期朋友,比如在托育项目中认识的苏涵韵,至今仍保持联系。
郝梦晨还积极帮助新加入项目的孩子们。她说:“看到他们就像看到更小的自己,我就像‘姐姐’一样照顾他们,就像当年有人照顾我一样。”这不仅体现了她的个人成长,也反映了项目内互助互爱的文化。
如今,郝梦晨梦想参军。她感谢家庭友好空间为她创造了一个环境,让她自信成长,学习领导能力,并最重要的是,与家人的联系更加紧密。
她用三个词来形容这个项目:“积极、愉快、友好。” 她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总结项目在她生活中的作用:
“家庭友好空间就像天空守护雏鸟,让我们展开翅膀。它像幼苗一样呵护和滋养我们。”
家庭友好空间为孩子提供雇主资助的安全、设施齐全的场所,让孩子在父母工作时学习和玩耍。该项目倡导企业为父母提供兼顾工作与育儿的支持,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:3、4、5、10和17,让父母无需担忧或承担托育费用即可安心工作。